第七十五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中世紀

第七十五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中世紀

363.大教堂的建設

霍亨斯陶芬的時代就是十字軍東征的時代,也就是宗教信仰的時代。除了聖戰以外,時代精神最顯著的表現便蘊含在當時的神聖建築之中。對教堂建設的熱情,儘管在12和13世紀最為真誠與強烈,但早在11世紀就已經初現端倪。一位修道士編年史家在11世紀初寫道:「似乎人間起身拋掉舊長袍,換上了教堂白色的衣裝。」

最先採用的是以圓拱和穹頂為特徵的羅馬式建築風格;但在12世紀即將結束時,此風格被以尖角的門拱、細長的尖頂和豐富的裝飾為特徵的哥德式建築所取代。

中世紀的教堂像十字軍東征一樣,是信心和熱情的產物,讓所有階層煥發生機。許多建築是一代又一代人同心協力、辛苦勞作的結果。建設費用通過各種方式籌集:富有修道院的慷慨捐贈;市議會投票支持的固定撥款;國王給予的專項撥款,或免除建造教堂的城鎮和省份的稅收;而垂死之人的遺贈,人們以勞役或物品形式的自由贈予,如涓涓細流注入捐贈之中。

沒有任何比中世紀哥特大教堂更為昂貴的宗教精神追求了。建築的一磚一瓦都融入了建築師的信念與希望。這是一個祈禱,用磚石構建的神聖願望。

這種熱情普遍存在,但在任何地方都沒有在德意志更為高貴與持久的表達。德意志大教堂中最著名的要數始建於11世紀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Strasburg)和始建於1248年的科隆大教堂(Cologne),但後者直到1880年才完工,為世界上最宏偉的哥德式建築之一。

364.七大選帝侯;大空位時代(1254—1273)為了更好地理解德意志歷史上大空位時代(Interregnum)的事務,此處需要簡單講述一下選帝侯(Electors)。

10世紀初,德意志加洛林的王朝世系終結,貴族們獲得了選定繼任者的權力,因此,德意志成為了選舉封建君主制度。隨着時間的推移,幾位主要的貴族篡奪了選擇國王的權力,成了選帝侯。在霍亨斯陶芬時代結束時,共有七位獲得這一特權,其中四位來自世俗,三位來自教會。這個選舉團體真正掌控著德意志的命運。(192)此時有必要了解德意志最為羞恥的王位買賣事件:選帝侯像古羅馬的禁衛軍一樣把王位拿來出售。有兩個出價方,而且都是外國人,一位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的兄弟康沃爾的理查(RichardofCornwall),另一位是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Alphonso)。兩位候選人都用大筆金錢賄賂選帝侯,因此,在一位選帝侯為二人各投一票的情況下,兩人雙雙當選。雖然阿方索急於得到這一頭銜,但他從始至終都未踏足德意志半步,而理查也只是滿足於偶爾到訪。

當然,名義上的國王或當選皇帝,在德意志或帝國的附屬國都沒有任何實權。該時期在德意志歷史上被稱為大空位時代。全國陷入一片混亂,王公變成了自己國家裏的專制君主,而小貴族則變成了掠奪商旅的強盜。

選舉亨利七世皇帝的七大選帝侯

365.城鎮與帝國自由城市

君權衰落到了令人嗤之以鼻的地步,幾乎所有的管理職能都處於停滯狀態。城鎮通過貿易擴張,在人口、財富以及隨之而來的重要性方面得以大大提升,為了保護自己免受王公貴族的暴力與壓迫,有必要組成聯盟並將防衛的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正是這一混亂時期,前述的漢薩同盟在實力和影響力上迅速增長。大約與此同時,最終擁有70多個成員城鎮的萊茵同盟(RhenishLeague)也得以建立。

這些城鎮被分為兩類,分別為「從屬」(mediate)和「直屬」(immediate)。前者依附於某個君主或領主,而君主或領主反過來又依附於皇帝;後者是皇帝的直系封臣,所以單純依附於皇帝。在直屬城鎮,皇帝會派出特派員作為代表,但在13世紀,許多直屬城鎮獲得皇帝的支持免派特派員,從而成為了所謂的帝國自由城市。他們當然依然承認皇帝的宗主權,但被允許因地制宜地管理自身事務,從而實際上成了自治政體,有點像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國。

這些城鎮擺脫帝國監管一兩個世紀后,獲得了定期會議即國家立法機關的代表權。這是它們地位提高的必然結果,就像13世紀英格蘭城鎮影響力的提升使得其代表進入議會一樣。這些帝國自由城市的代表組成了國民議會所謂的「第三議團」(ThirdCollege)(193)。

366.瑞士共和國的崛起

14、15世紀期間,德意志歷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事件是,瑞士與哈布斯堡家族或奧地利家族(Austrianfamily)君主之間的鬥爭;胡斯(Hussites)宗教運動;哈布斯堡家族勢力的逐漸增強。

中世紀的德意志帝國境內有一個國家,現在被稱為瑞士。熱愛自由的人們同帝國自由城市一樣,名義上服從於皇帝,但無法忍受各個封建領主宣稱對其擁有主權。

宣稱或實際擁有不同行政區主權的是哈布斯堡的伯爵們(194)。他們想將這些山地人完全掌控在其直接的領導之下,導致烏里(Uri)、施維茨(Schwyz)和下瓦爾登(Unterwalden)三個所謂的森林州(ForestCantons)於1291年組成了一個防禦同盟,被稱為「永久同盟」(EverlastingCompact)。這個同盟奠定了現在最典型、最令人矚目的聯邦國家之一瑞士聯邦(SwissConfederation)的基礎。

勇敢的山地人同哈布斯堡家族之間的鬥爭持久而難忘。這場鬥爭的歷史為英雄的勇敢與獻身精神所渲染,成為振奮人心的瑞士愛國主義故事,讀起來就像《伊利亞特》一樣。但是,近代歷史評論將故事的大部分濃縮成了散文。因此,英雄愛國者威廉·退爾(WilliamTell)反抗專制統治者格斯勒(Gessler)的故事已成傳說,但其事實的核心就是反抗。

森帕赫戰役

在14世紀早期,奧地利家族的利奧波德(Leopold)進犯各州,但在著名的莫爾加滕戰役(Morgarten,1315)中被勇敢的瑞士人擊敗。此後不久,便又有5個州加入聯盟,其中包括盧塞恩(Lucerne)、蘇黎世(Zurich)和伯爾尼(Berne)。

70年後的1386年,利奧波德的後人率軍攻打山地,但在森帕赫戰役(Sempach)中遭到慘敗。在此役中,出現了另一位愛國主義的傳奇人物溫克里德的阿諾德(ArnoldofWinkelried),他將奧地利軍隊的長矛儘可能多地攬入懷中,直至刺入胸膛,並將這些長矛拖倒在地,以此打破了長矛陣的陣型,嘴裏呼喊道:「同伴們,我來為你們開路。」(195)當中世紀結束之時的1499年,哈布斯堡皇帝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在與聯盟的戰鬥中失利,雙方簽訂條約結束戰爭時,實際上已經建立了獨立的瑞士聯邦,並確立了它在歐洲國家中的地位。但直到1648年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ofWestphalia),瑞士才正式脫離帝國。

瑞士人長期為自由而戰的一個影響是培養了對軍旅生活的熱愛,後來因國內缺少戰爭的相關職業,瑞士戰士便受雇於不同的歐洲君主;因此,雖然他們受訓於自由的學校,但這些強健的山地人卻成為最著名的雇傭軍,轉而支持專制主義。

367.胡斯派

約15世紀初,通過英格蘭和德意志大學之間的交流,英格蘭改革家威克里夫的學說開始在波希米亞(Bohemia)傳播。這個新教派的領袖是布拉格大學教授約翰·胡斯(JohnHuss)。他的教義遭到康斯坦斯宗教會議的譴責,而胡斯本人則交由世俗政權處罰,於1415年被判處火刑(196)。次年,另一位改革家布拉格的哲羅姆(Jerome)也同樣被燒死。

胡斯被燒死之後,剿滅其追隨者的聖戰馬上開始。隨之而來的便是15年殘酷而悲涼的戰爭,並以胡斯派中激進分子的全部覆滅而告終,而其中溫和的改革者則簽訂了條約保證其信仰自由。

368.神聖羅馬帝國皇位被奧地利家族世襲(1438)1438年,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Albert/Albrecht)被選帝侯們推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標誌着德意志歷史的新紀元。此後直到1806年拿破崙解散帝國,皇帝位幾乎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襲,雖然都經過正式的選舉程序,但所選之人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後裔。(197)369.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統治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是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他執政期間最值得注意的事件是為憲政改革所做的努力,這些改革使得德意志獲得了內部和平,並同法蘭西、英格蘭及西班牙一樣達到了相當程度上的國家統一。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當時德意志的情況同美國建立初期《邦聯條例》(ArticlesofConfederation)約束下建立的同盟極為相似:沒有有效的中央行政機關,沒有帝國賦稅體系,也沒有帝國軍隊。如果沒有這些,皇帝的權力當然只能是名義上的。稅收由議會投票決定,但稅收並不交給他們。建立軍隊也要議會批准,但各邦不能擁有自己的軍隊。

人們認識到加強統一的必要性,而達到這一目標的途徑之一是就是賦予皇帝更大的權力。但選帝侯與王公們完全貪圖狹隘的自我利益,不會放棄任何特權與地位。皇帝的一位朋友絕望地說:「期待王公們的幫助,無異於在荊棘叢中找葡萄。」

在1495年召開的沃爾姆斯會議上,確實發佈了永久和平宣言,嚴禁任何王公和城鎮發動私戰。國家之間的任何爭端都應提交帝國法院(ImperialChamber),其裁決由帝國全力支持。該法庭令人想到聯邦政府制度中的最高法院。但這次改革運動無果而終。地方利益集團太過強大,真正的民族感情太過缺乏。

馬克西米利安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儘管有着雄心勃勃的宏偉計劃,但卻水盡山窮,難以為繼。在外,帝國四面楚歌,連失領地;在內,土匪橫行,搶劫成風。皇帝可憐的話語:「人間之於我了無生趣;嗚呼哀哉,德意志這片土地!」生動地揭示了中世紀結束時他的「祖國」所處的絕境。

(二)德意志文學的開端

370.《尼伯龍根之歌》

這是霍亨斯陶芬統治時期德意志產生的首個民族文學作品。《尼伯龍根之歌》是中世紀偉大的德語史詩,成詩於1200年左右,由某位荷馬式的天才根據六七世紀的德意志古老傳說與詩歌改寫而成。故事的主人公是齊格飛(Siegfried),日耳曼傳說和歌曲中的阿喀琉斯(Achilles)。民族大遷徙時期的阿提拉、狄奧多里克以及其他戰士的名字和事迹融合在此詩中。

這個偉大的民族史詩傳奇可以與薩克森祖先的《貝奧武夫》(詳見第35條)相媲美。該詩粗糙而野蠻,詩中充滿了激烈的戰鬥與可怕的屠戮,反映出史詩取材的原始歌謠所處時代的粗獷;但其中也體現出了忠誠和英勇這樣的封建美德,同時也能看出基督教與騎士制度所產生的柔化影響的痕迹。

371.吟遊詩人

同樣是在霍亨斯陶芬統治時期,12、13世紀歌頌愛情的吟遊詩人開始活躍起來。最傑出的吟遊詩人是瓦爾特·弗格爾瓦伊德(WalteroftheVogelweide,1170—1227),他最讓人受益的雋語:「妻子是女人最美麗的稱呼,比貴婦更為榮耀。」這些吟遊歌手的大多數情歌都優雅、殷勤、純真,因而趨向於柔化德意志民族的舉止,振奮其精神。

與吟遊詩人的這些抒情詩密切相關的是一種稱為宮廷敘事詩的騎士傳奇。其中一些作品採用了古典主題,但為其打下最好基礎的是凱爾特-法蘭西的《聖杯傳奇》(HolyGrail)及《亞瑟王和圓桌騎士》(KnightsofKingArthur』sRoundTable)。騎士傳奇的代表作是沃爾夫拉姆·馮·埃申巴赫(WolframvonEschenbach,卒於約1220年)的《帕西法爾》(Parzival/Parsifal),敘事詩的主人公騎士帕西法爾是中世紀的浮士德。該詩的道德和精神教義是:只有通過謙卑、純潔和人道,靈魂才能達到最完美的境界。

在中世紀即將結束時,人文主義研究引起了德意志學者的興趣。結果是,在此後的300年裏,德意志學者和作家最好的文學作品大部分是用拉丁文完成的,母語被年輕人或後來的人文主義者認為缺乏品味,只適合下等的作品,因此民族文學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第五節

俄羅斯

372.俄羅斯的開端

約9世紀中葉,瑞典冒險家留里克成為定居在諾夫哥羅德附近芬蘭灣海岸的一些斯拉夫和芬蘭部落的首領,奠定了註定要成為歐洲強國之一的基礎(詳見第111條)。該國名為羅斯(Russia),源自斯堪的納維亞定居者的名字「Ros」。

幾代人之後,這些北歐入侵者被徹底斯拉夫化了,完全認同了被其統治民族的語言、習俗、品味與情感。留里克的後裔的權力逐漸擴張到其鄰近部落,直到幾乎所有的西北斯拉夫人都納入了他的統治之下。

373.蒙古人入侵

11世紀結束前,羅斯的統一幾乎完全被摧毀。君主政體成了嫉妒而好戰的小國組成的鬆散聯邦,基輔的君主只是名義上的國王和封建領主。這種狀態為13世紀降臨到羅斯的巨大災難鋪平了道路。

這一不幸指的就是韃靼部落的成吉思汗及其繼任者侵略並征服了這個國家(詳見第238和239條)。蠻族征服者在這片不幸的土地上實施了令人髮指的暴行,羅斯的君主被奴役了250年,被迫效忠進貢。這段時期幾乎是羅斯歷史的空白。這一不幸使得斯拉夫人的民族化進程推遲了幾百年。正是這種不幸,後來也降臨到了希臘和東南歐的其他民族身上。

374.莫斯科大公國的興起;羅斯人從蒙古人手中解放出來在韃靼人統治期間,以莫斯科為中心及都城的莫斯科公國(Muscovy)逐漸開疆拓土,直到成為所有斯拉夫國家的領頭羊。1470年,莫斯科君主吞併了大諾夫哥羅德(NovgorodtheMighty),此時的新羅斯國家已經強大到可以擺脫韃靼人的奴役了。

莫斯科公國正是在伊凡大帝(IvantheGreat,1462—1505)的領導下經過一場惡戰,成功地擺脫了可惡的韃靼人的統治,讓自己的國家開始具備穩固君主制的特點。

伊凡是首位獲得「全俄羅斯的沙皇與獨裁者」(TzarandAutocratofalltheRussias)稱號的人。他改進了法律,並致力於將歐洲國家更先進的文明引入本國。通過他與拜占庭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帕里奧洛加斯(Palaeologus)的侄女結婚,俄羅斯與希臘的文化和學術建立了聯繫。在某種意義上,莫斯科幾乎成為了意大利的城市,在15世紀因奧斯曼勢力推進而為背井離鄉、流亡在外的希臘學者提供了避難所。

因此,在中世紀末期,俄羅斯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強國;但因其被敵對國家封鎖,所以很難在歐洲事務中產生什麼影響——因為在它與裏海、黑海之間的是韃靼人;在它與波羅的海之間的是瑞典人和其他民族;在它與德意志之間是立陶宛人和波蘭人。

伊凡大帝

第六節

意大利

375.民族政府缺失

意大利與除德意志外迄今講述的所有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直到中世紀末,都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政府。原因多種多樣,但最主要的是教皇與皇帝之間令人遺憾的對抗使得意大利分裂為歸爾甫派和吉伯林派兩大敵對陣營。

然而,中世紀時期確有愛國精神影響半島上不同的城市和國家形成某種政治聯盟。其中最值得關注的要數愛國英雄里恩佐在14世紀發起的運動,該運動使得愛國的星星之火得以發展成為燎原之勢,燃起了每一位意大利人心中國家統一的激情。(198)376.羅馬保民官里恩佐(1347)在14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裏,教廷都設在阿爾卑斯山以外的阿維尼翁。在整個「巴比倫之囚」期間,失去了自然監護人的羅馬陷入了極大的混亂之中。以奧西尼(Orsini)家族和科隆納(Colonna)家族為首的貴族之間的苦鬥使得城市街頭經常動蕩不安。都城各處都被他們的防禦堡壘所佔據,古代遺跡被改造成為軍事據點,中世紀封建貴族對這些文物古迹造成的傷害要比蠻族入侵者嚴重得多。

在此次混亂中,從底層人民中出現了一位拯救者柯拉·迪·里恩佐(NicoladiRienzi)。通過長期研習古羅馬自由與光輝的記載和遺跡,他滿腔熱忱勾畫出宏偉的藍圖,不僅要將都城從混亂無序的不幸中拯救出來,還要恢復其原有的中心地位,使之成為世界的主人。

里恩佐

具有極高的稟賦和雄辯的口才,里恩佐輕而易舉就鼓動人們起義反抗貴族的統治或者說是暴政,並成功成為了羅馬新政府的首腦,頭銜為「保民官」(Tribune)。他的職權幾乎毫無限制,得以迫使貴族屈服,並在很短的時間裏給都城及其周邊國家帶來了一次最美妙的變革。秩序與安全取代了混亂與暴力,羅馬共和國的美好時光似乎突然恢復,羅馬民眾也熱情無限。這場非凡的革命引起了整個意大利以及半島以外世界的注意。

先前計劃取得的成功鼓舞了里恩佐,他開始實施以羅馬為首都,將意大利所有的公國和自治區統一成共和國的措施。他向整個意大利派出使節,到君主的宮廷,到自治區的議會,勸說他們共創意大利的統一與自由。

其他意大利的愛國者也擁有同里恩佐一樣的偉大夢想,其中就有這位平民保民官的朋友兼鼓勵者詩人彼特拉克,「希望加入到光輝事業中並能青史留名」。吉本說:「如果激情能夠傾聽理智,如果私利可以讓步於公益,那麼意大利共和國的最高法庭和聯盟就可以摒棄內部紛爭,封鎖阿爾卑斯山共御北方蠻族了。」

但意大利統一的時機未到。不僅有敵對派系和階層的野心和私慾對民族運動造成的阻礙,還有平民愛國者自身性格所造成的巨大困難。里恩佐被證明是一位不稱職的領袖。他完全被自己的平步青雲與驚人成功沖昏了頭腦,很快便表現出了最令人難以置信的虛榮與弱點。里恩佐為自己加冕了七頂王冠,象著着聖靈賜予的七件禮物,名號為「羅馬拯救者,意大利保衛者,人類、自由、和平與正義之友,令人敬畏的保民官」(DelivererofRome;DefenderofItaly;FriendofMankind,andofLiberty,Peace,andJustice;TribuneAugust)。

保民官過分的愚蠢行為很快就有了報應:人們不再支持他;教皇以反叛者與異教徒的罪名而開除了他的教籍;貴族們群起而攻之。里恩佐棄職逃亡。隱匿6年後,里恩佐與教會達成和解,教皇以元老的頭銜把他送回羅馬擔任自己的代理人;但執政幾個月後,他在一次突發的人民起義中被殺(1354)。

因此,英雄里恩佐和詩人彼特拉克的夢想均化為烏有。幾個世紀的分裂,可恥地屈從於法蘭西、西班牙和奧地利等外國君主的戰爭與苦難之後,羅馬卻仍未成為自由、有序、團結的意大利的中心。

377.五大國

意大利的統一成為泡影,但中世紀後期見證了中北部地區無數小國合併成了大國。到15世紀中期,半島的大部分地區被分為五個所謂的「大國」(GreatStates):米蘭公國(199),北方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兩個名義上的共和國,意大利中部的教會國和南部的古那不勒斯王國。

這些國家的形成及其所建立起來的某種權力平衡平息了城鎮之間的野蠻紛爭,最終給意大利帶來了幾十年的相對和平時期(1447—1492)。

但是這些大國跟小國一樣,也是彼此嫉妒,且也正是因為他們不能協同作戰,使得法蘭西國王查理八世可以長驅直入,從半島的一端打到另一端(詳見第343條)。因此,意大利再一次向北方「蠻族」敞開了大門,這就是外國奴役半島的開端;之後的3個多世紀里,意大利註定只是一個「地理名詞」而已。

378.文藝復興

儘管在此期間為創造共同的理想與情感做了很多事情,但直到中世紀結束時,意大利也沒有建立起民族政府,可這卻是唯一能夠達到政治統一的方法。

在意大利,文學藝術承擔了其他國家裏戰爭的角色,激發了民族自豪感與民族精神。文藝復興的啟發和成就使得意大利人認清了自我,為創造民族和國家共同的自豪感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這種燦爛的文學與藝術熱情是國家發展進程中的第一步,它將引導意大利人民在時機成熟之時走向共同的政治生活。

此處,關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必須講到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ThePrince)。在這本傑出的著作中,作者滿懷愛國深情,指出了在現有的混亂、物質與精神條件下,意大利如何能夠像英格蘭、法蘭西或西班牙一樣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

意大利的救世主兼新國家的締造者必須是一位強大的專制君主,在作者心目中,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正是這一人選。建立大業的過程中不應有任何道德顧慮,要準備使用一切手段,不管多麼殘忍、不公、邪惡,都要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在君主建立了統一的意大利之後,那麼他必須代表人民正義施政。

馬基雅維利指導王公們依此方式在中世紀破敗的制度上建立起一個國家,事實上正是此時意大利的獨裁者們建立各自公國的方式;但是,他應該認真地告誡任何一位以無德之道治國且很快反對他和他的教義的人,特別是在北方,猛烈的抗議與譴責仍未平息。然而,馬基雅維利有足夠的追隨者,因此,該作品對16、17世紀的政治道德有着巨大而邪惡的影響。雖然有些誇大,但維拉里(Villari)說:「毫無疑問,《君主論》比任何世界上的其他書籍都對真實生活產生了更為直接的作用力,並且在中世紀歐洲的解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79.薩沃納羅拉

佛羅倫薩修道士兼改革家季羅拉莫·薩沃納羅拉(GirolamoSavonarola,1452—1498),是中世紀末期意大利最值得關注的人物。

薩沃納羅拉曾是希伯來先知兼羅馬監察官,在以利亞(Elijah)時代之後,世上再未出現過一位如此正義的傳道者。他譴責美第奇家族是佛羅倫薩的奴役者與腐蝕者;大聲疾呼,反對羅馬臭名昭著的波吉亞家族(Borgias)的罪孽;為抵制文藝復興時期的異教趨勢而鬥爭;憤慨地譴責修道士的肆意揮霍;預言因教會的墮落、時代的異端與邪惡,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以及全世界都會受到神的懲罰。

他強有力的佈道警醒了佛羅倫薩的良知。在薩沃納羅拉建議下,婦女們將自己的服飾和其他美麗的藝術品拿出來,堆在佛羅倫薩的街頭,像對待廢品一樣付之一炬;他甚至還敦促佛羅倫薩建立神權政體,尊基督為國王。但最後,敵人採取行動打垮了這位改革者,將他判處死刑,絞死焚燒,骨灰撒入阿爾諾河。

薩沃納羅拉可以被認為是15世紀的最後一位中世紀改革先驅;然而,他卻不是新教的先驅,因而不能被看作是與路德同樣意義的改革者。薩沃納羅拉堅定地站在天主教的立場上,贊同教皇神權天授。他的改革是在對抗文藝復興時期的異教與不端傾向,並發動了對人文主義者及其異教研究的戰爭,宣稱在信仰方面,一位老嫗都比柏拉圖更聰明。他以同樣的方式反對藝術復興,對清教徒的他來說,恢復異教過去厚顏無恥的低下道德與惡劣品質似乎極為危險。

薩沃納羅拉

第七節

北方諸國

380.卡爾馬聯盟(1397)

9、10世紀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大遷徙,使北方人口中的一些最優秀的元素消耗殆盡。因此,這些國家並未發揮它們在中世紀歷史上本應發揮的重要作用。而各國最高統治者與貴族之間不斷的紛爭也是導致自身虛弱的另一個原因。

1397年,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個王國成立卡爾馬聯盟(UnionofCalmar),團結在有「北方的塞米勒米斯」(theSemiramisoftheNorth)(200)之稱的丹麥女王瑪格麗特(MargaretofDenmark)的領導之下。他們簽訂了一項條約,規定每個國家都應保持自己的體制並制定自己的法律。儘管同盟國對這個聯盟寄予了厚望,但條約卻經常不被遵守,結果只帶來了嫉妒、敵對與戰爭。

因此,北歐諸國在中世紀後期的歷史上乏善可陳;但在近代初期,可以看到作為獨立君主國的瑞典發展迅速,並在歐洲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土地所有制形式是社會或經濟活動中的最基本的制度。土地私有制幾乎普遍存在於現今大多數的文明民族,而處在原始文化階段的種族,土地通常被認為是氏族或部落的共有財產。封建制度中的土地所有制兼具上述兩種大所有制的特性。

(2)小塊采邑所有者不允許行使統治權中的某些重要職權。因此,估計10世紀時法蘭西有7萬采邑所有者,但其中只有一兩百人擁有「鑄幣、徵稅、立法、司法」的權力。——Kitchin』sHistoryofFrance(《法蘭西史》,基欽著),vol.i,p.191(4thed.,Oxford,1899)。

(3)然而,卻是以永佃權(emphyteusis)為名。

(4)採用領地(feuds)一詞,因為feud一詞本意為「長期不和、敵對」,故有此稱。——譯者注(5)為了說明豁免授權,可以把它比作近代國家授予大學或其他團體董事會的特許狀,此狀賦予該機構有限的立法和司法權;或者更好的例證是美國政府經由憲法批准可以設立准州(Territory),並賦予其州的權利。聯邦制度(Federalism)實際上提供了很多同封建制度的有益類比。

(6)拉丁詞「homo」(人),衍生出「homage」(效忠)。

(7)監護權(rightofwardship)是當封地繼承人還未成年時,封建領主承擔繼承人的監護責任並享有采邑收入,直到繼承人成年為止。婚姻權(rightofmarriage)是封建領主為其未成年的女性被監護人選擇丈夫的權利,「以免敵人成了自己的封臣」。

(8)「serf」(農奴)和「villain/villein」(隸農)這兩個術語,雖然在一些國家代表不同階層,但許多作家經常混用。因此,英格蘭作者通常使用「villains」(隸農)和「villainage」(隸農制度)這兩個詞來表示諾曼征服之後被奴役的英格蘭農民。而本書中所使用的「serf」(農奴)和「serfdom」(農奴制度)僅限於本條所定義之意。

(9)有一些自耕農,以及城鎮中大量的自由工匠、商人和居民,真正奴隸的數量很少,幾乎在10世紀末之前就消失了,要麼被解放,要麼被升到農奴的最低等級,這是邁向自由的進步。在著名的《末日審判書》(詳見第168條)中記載,英格蘭只有約25000名奴隸。

(10)起初,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農奴的利益,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卻成了壟斷者壓迫和勒索的方式。

(11)不同的事件和環境標誌着歐洲各國家封建制度的衰落和消亡(詳見第十九章)。在英格蘭是1455年—1485年間被稱為玫瑰戰爭(WarsoftheRoses)的王位爭奪戰,許多貴族死於非命或地產被毀,給了那裏的封建制度致命一擊。法蘭西封建制度的崩潰可能要追溯到1448年查理七世建立正規常備軍,然而,這個制度的餘燼直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Revolutionof1789)時期才被清除。15世紀後半葉,西班牙的封建貴族在費迪南(Ferdinand)和伊莎貝拉(Isabella)的手上受到了致命打擊。

(12)Oman』sTheDarkAges(《黑暗時代》,奧曼著),p.512。

(13)恐怖統治(ReignofTerror/laTerreur)是歷史學家對法國大革命中某個歷史階段的稱呼。其起始時間有爭議,有人認為始於1793年革命法庭(RevolutionaryTribunal)的成立,也有人認為始於1792年的「九月屠殺」(SeptemberMassacres),甚至有人追溯到1789年首個人被推上斷頭台;但一致認為1789年熱月政變(ThermidorianReaction)中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被處死為結束的標誌。此間有16000多人被官方判處死刑,但實際數量要遠超於此。——譯者注(14)Brunner,DerReiterdienstunddieAnf?ngedesLehnwesensinhisForschungenzurGeschichtedesdeutschenundfranz?sischenRechtes(「騎士與封建制度的開端」,《德法法學史研究》,布倫納著),(Stuttgart,1894)。此為關於發現采邑制度和騎士制度的開端或者說發展之實質的重要研究。

(15)「如果比武雙方要求使用鋒利的武器,並用盡全力將對方置於死地的話,則稱之為死戰(jouteal』outrance),也頻繁發生。」——Cutts,ScenesandCharacter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的事件與人物》,卡茨著)。「死戰事實上就是一場決鬥,唯一與戰場的磨鍊不同,是前者出於自願,而後者則是被法律所迫(詳見第58條)。」——James,HistoryofChivalry(《騎士制度史》,詹姆斯著)。

(16)其實,堂吉訶德僅僅是浪漫主義文學世界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而已,塞萬提斯諷刺的是他那個時代傳奇小說作家的花哨辭藻,聯想一下斯賓塞的《仙后》(Spenser』sTheFaeryQueene)。塞萬提斯寫書的時候已經沒有多少真正的遊俠騎士了。

(17)「當所有為哈羅德而戰的人的土地被沒收時,那些願意承認威廉為王的人被允許贖回自己的土地,要麼立即付錢,要麼抵押付款。」——Stubbs,Const.Hist.(《英格蘭政治體制的起源與發展史》,斯塔布斯著),vol.i,p.258。

(18)「毫無疑問,上層實際上被剝奪了最多的土地;在很大程度上,像分佃戶這樣小的所有者在土地上仍然處於附庸地位。」——Ibid.(同上),vol.i,p.260。據說威廉的許多諾曼追隨者強佔了2萬撒克遜所有者的土地。

(19)因此有了「Curfew」(宵禁)這個詞,couvrir即cover(覆蓋),加上feu即fire(火)。

(20)forest(森林)一詞此處應用於狩獵場,指的並不一定是綿延的林地,而只是未開墾的土地上面長滿雜草和灌木的獵物藏身處。

(21)關於征服對英格蘭語言與文學的影響,詳見第328和329條。

(22)ICor.(《哥林多前書》)ii,15。

(23)Jer.(《耶利米書》)i,10。

(24)維護君權的但丁削弱了這個觀點的力量,指出月亮常常遮住太陽,但太陽卻永遠遮不到月亮。

(25)該主題的最佳描述,可參考Bryce』sTheHolyRomanEmpire(《神聖羅馬帝國》,布萊斯著)。

(26)為改善這一狀況,羅馬教廷成立了樞機團(SacredCollegeofCardinals),在教皇尼古拉二世(PopeNicholasII)的授意下,於1059年拉特蘭會議(LateranSynod)上創立。起初是由羅馬及其周邊教堂的主教、司鐸和執事組成;後來,開始從更大的範圍內選出成員。1585年,樞機團的成員人數定在了70人,人員空缺由教皇決定填補。雖然起初低職羅馬神職人員享有確認的特權,但現在樞機團擁有選舉教皇的專有權力。這個選舉委員會是天主教會最重要的機構之一,但其創立未能立即讓教皇選舉遵章守紀,或免除世俗的干預;部分原因是他們的權力並未得到廣泛認可,還因為有些教皇任命了難以服眾的人進入了樞機團,因而易受腐敗的影響。

(27)格里高利七世之前的改革派教皇有:克萊門特二世(ClementII,1046—1048)、利奧九世(LeoIX,1048—1054)、維克托二世(VictorII,1054—1057)、斯德望九世(StephenIX,1057—1058)、尼古拉二世(NicholasII,1058—1061)以及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II,1061—1073)。

(28)Alzog,ManualofUniversalChurchHistory(《普世教會史手冊》,阿爾佐格著),vol.ii,p.490。

(29)simony(買賣聖職)指的是買賣教會的神職,這一罪名來源於SimonMagus(行邪術的西門)想通過給彼得金錢以購買受聖靈的力量。——Acts(《使徒行傳》)viii,9-24。

(30)神職人員和修道士仍然保留了名義上的選舉權,但通常選舉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典型案例詳見第228條。

(31)Henderson,SelectHistoricalDocument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歷史文獻選讀》,亨德森著),p.377。

(32)Lea,StudiesinChurchHistory(《教會史研究》,李著),p.363。

(33)此言部分參引Psalms(《詩篇》),xlv:7,「你喜愛公義,恨惡罪惡。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樂油膏你,勝過膏你的同伴。」——譯者注(34)Bowden,TheLifeandPontificateofGregorytheSeventh(《格里高利七世的生平與教職》,鮑登著),vol.ii,p.376。

(35)貝拿勒斯(Benares),1957年更名為瓦拉納西(Varanasi),印度教聖地、著名歷史古城,現存各式廟宇1500座以上。——譯者注(36)有記載的最大結行人數為7000人,由一位大主教帶領,於1064年啟程。

(37)此時中國為北宋神宗趙頊(1048—1085)統治年間,塞爾柱帝國與北宋並不接壤,全盛時期其國境也未及現今中國邊境。——譯者注(38)Kluckhohn,GeschichtedesGottesfriedens(《神命和平史》,克拉克洪著),p.38。

(39)一些教令將休戰定在了星期三晚上到星期一早上。

(40)聖戰得名Crusades(十字軍東征),源自古法語詞crois(十字架)。

(41)庫格勒(Kugler)表示,編年史作家所記錄的龐大數字只能被理解為「人數眾多」,當然只是模糊的猜測或估算。

(42)聖槍(HolyLance),常稱為朗基奴斯之槍(LanceofLonginus),又稱聖矛(HolySpear)、命運之矛(SpearofDestiny),基督教聖物。該槍為百夫長朗基努斯用以刺穿耶穌基督側腹。「但是有一個士兵用槍刺他的肋旁,立刻有血和水流出來。」——譯者注(43)困擾國王良心的行為是他在一座教堂里燒死了逃到那裏避難的1300人。

(44)在1196年—1197年間,主要由德意志人組成的軍隊向敘利亞進發並對其展開了軍事行動。此次東征由德意志的亨利六世發起,最後他的早逝斷送了此次遠征,使之以失敗告終。此次遠征有時被認為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那樣的話,東征次數就上升至九次。

(45)達爾馬提亞王國首都,現為克羅地亞西部港口城市扎達爾(Zadar)。——譯者注(46)Gibbon,TheDeclineandFalloftheRomanEmpire(《羅馬帝國衰亡史》,吉本着),chap.lxii,note53;quotedbyFinlay,HistoryofGreece(《希臘史》,芬利編),vol.iii,p.172.RecallChaucer』sKnight』sTaleofPalamonandArciteandShakespeare』sAMidsummerNight』sDream(回顧一下喬叟的騎士故事《派拉蒙和阿賽特》及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

(47)即羅馬尼亞帝國(TheEmpireofRomania/ImperiumRomaniae),被邁克爾八世所滅。——譯者注(48)Isaiah(《以賽亞書》),xi:6;Psalm(《詩篇》),viii:2。——譯者注(49)魔鬼(Devil),此處即指基督教所稱的墮落天使「撒旦」(Satan)。——譯者注(50)有關法蘭西兒童十字軍命運的那部分記載的可信度受到質疑,但實際上沒有足夠理由反駁。——Kugler,GeschichtederKreuzziige(《十字軍東征史》,庫格勒著),p.307andnote。

(51)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6—1220)由匈牙利和塞浦路斯(Cyprus)的國王率領。其兵力損耗於埃及,沒有任何結果。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7—1229)由德意志的腓特烈二世率領,從薩拉森人手中勝利收復了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的其他幾座城市。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9—1254)由法蘭西國王人稱「聖路易」的路易九世率領。卻在埃及遇到了災難。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1272)是在13世紀末,因新的不幸事件降臨在了巴勒斯坦基督教王國而引發。東征的兩位主要領袖是法蘭西的路易九世和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後來的愛德華一世。路易指揮軍隊在北非的突尼西亞(Tunis)與摩爾人作戰,卻因瘟疫而命喪於此,這隊東徵人馬沒有產生任何實際意義。然而,愛德華帶領的這隊大軍相對幸運,成功地佔領了拿撒勒(Nazareth),並於1272年迫使埃及蘇丹同意簽署了一項有利於基督教徒的條約。

(52)西班牙產生於長期的宗教戰爭,戰爭對西班牙民族性格的影響,詳見第351條。

(53)書中有「現在普魯士(Prussia)的一部分」之表述,但如今,普魯士已不復存在,書中所指地區現為波蘭(Poland)、俄羅斯(Russia)、立陶宛(Lithuania)、拉脫維亞(Latvia)、愛沙尼亞(Estonia)的沿波羅的海(BalticSea)地區。——譯者注(54)哥尼斯堡(K?nigsberg),曾先後為條頓騎士團國、普魯士公國和東普魯士的首府,現今為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首府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譯者注(55)馬林堡(Marienburg)為現今波蘭城市馬爾堡(Malbork)。——譯者注(56)「從而導致了德意志最後一次大規模東擴。」(Tout,TheEmpireandthePapacy(《君權與神權》,陶特著),p.380)。德意志的領土深入了斯拉夫腹地。

(57)heretic、infidel、pagan這三個詞均表示不信仰基督教的異端人士,如不同時出現,則視上下文翻譯為「異端」或「異教徒」,但其實各有側重:heretic指信仰與基督教相對的異教信仰之人;infidel多指沒有宗教信仰之人;pagan則多指信仰世界主要宗教以外的宗教之人。——譯者注(58)該詞源自Albi(阿爾比),是其教義盛行的城市和地區的名稱。

(59)據說在大屠殺之前,一個十字軍戰士問西托(Citeaux)修道院院長,戰士們如何區分他們是異教徒還是真正的信徒呢。據說他回答道:「送他們去見上帝,上帝自己便會區分。」這個故事的可信度值得懷疑,因為它只出現在了一位編年史作家的筆下。——Alzog,ManualofUniversalChurchHistory(《普世教會史手冊》,阿爾佐格著),vol.ii,p.666。

(60)但因為第四次十字軍團所犯下的罪行(詳見第210條),東部皇帝可能已經能夠無限期據守博斯普魯斯海峽以對抗奧斯曼人。

(61)風車主要在尼德蘭(Netherlands)用於從窪地將水泵出,從而成為現今荷蘭王國(KingdomofHolland)的重要財富。

(62)正如斯蒂爾(Stille)引用西斯蒙第(Sismondi)的話:「如果有人問我,中世紀時期是什麼知識極大地促進了思想的發展,我會毫不遲疑地說,是朝聖者去聖地所獲得的地理知識。」

(63)亨利·裕爾(HenryYule)上校談到馬可·波羅的旅行及其作品的影響之時表示:「他的書最終給了地理研究的激勵,以及在地球東極豎起的燈塔,都有助於為匹敵共和國的偉大兒子……指明了目標。他的作品至少是將新世界拖到我們眼前的幸運鏈的一環。」——IntroductiontoTheBookofSerMarcoPolo(London,1875)(《〈馬可·波羅之書〉導讀》),p.103。

(64)BeggingFriars(乞食修會、乞食修士)一詞源自fratres/frères,意為brethren(兄弟)。

(65)托缽修會沒有長期完全依賴「志願體系」作為支撐。他們開始更為自由地解釋自己的絕財誓言,並認為當他們把自己獲得的財產交到教皇手中時,就已經履行了自己的義務,而他們自己只是單純享有使用權。新的宗教組織逐漸進入了修會中最富有的行列。

(66)卡農·傑索普(CanonJessopp)談到聖方濟各會的創始人時如是說:「聖方濟各是13世紀的約翰·衛斯理(JohnWesley),但教會沒有拋棄他。」——TheComingoftheFriars(《托缽修會的緣起》,傑索普著),p.47。

(67)Jer.(《耶利米書》)i,10。

(68)這一著名的教皇詔書被稱為《教士不納俗稅》(ClericisLaicos)。——Henderson』sSelectHistoricalDocument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歷史文獻選讀》,亨德森著),p.432。

(69)巴比倫之囚(BabylonianCaptivity)為公元前597年—前538年間,猶太王國(KingdomofJudah)的大批民眾、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員被擄往巴比倫囚禁。此處教廷遷至阿維尼翁常稱「阿維尼翁之囚」(AvignonPapacy),作者用「巴比倫之囚」借指這一特殊時期。——譯者注(70)Pastor,HistoryofthePopes(《教皇史》,帕斯托爾著),vol.i,p.69。

(71)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俗名。——譯者注(72)此處「她」指代被引文字上文所描繪的「羅馬天主教」(TheRomanCatholicChurch)。——譯者注(73)Essayon「VonRanke』sHistoryofthePopes.」(散論《蘭克教皇史》)。

(74)蒙古人和奧斯曼人顯然屬於游牧或畜牧部落和民族的大家庭,經常用多個名稱指代,如塞斯人(Scythic)、圖蘭人(Turanian)或烏拉爾阿爾泰人(Ural-Altaic),亞洲中部及北部的草原是他們的主要的發源地。

(75)在任何地方看到蒙古人統治下的藝術與建築的異軍突起,都不應忽略與之有過接觸的中國、波斯、印度和西亞對其文明的影響,因其建築師和工匠一般都來自於被征服的種族或西歐的城市。

(76)M.Abel-Remusat,Melangesasiatiques(《亞細亞雜纂》,雷慕沙著),tomei,sec.8,pp.129-145,「Discourssurl』originedelaHierarchielamaique.」(論喇嘛等級制度的起源)。

(77)M.Abel-Remusat,Melangesasiatiques(《亞細亞雜纂》,雷慕沙著),tomei,sec.24,「SurlesrelationspolitiquesdesRoisdeFranceaveclesEmpereursmongols.」(法國國王與蒙古大汗的政治聯繫)。

(78)Creasy,HistoryoftheOttomanTurks(《奧斯曼帝國史》,克雷西著),chap.i。

(79)奧斯曼一世(OthmanI,1288-1326),或Osman,該詞不僅源自Ottoman,還源自奧斯曼人最喜歡用在自己身上的Osmanlis。

(80)加尼沙里軍團(Janizaries/Janissaries),奧斯曼蘇丹的禁衛軍、皇家衛隊,第一隻歐洲常備軍。又譯耶尼切里軍團、新軍、蘇丹親兵等。——譯者注(81)阿夫拉西亞普(Afrasiab)是波斯歷史傳說中的人物名字。

(82)很多城市是以「burg」結尾,該此本意為「堡壘」,因而中文經常譯為「堡」(bǎo),如現今的德國第二大城市漢堡(Hamburg)以及文中提及的馬林堡(Marienburg)等,但該字在中文地名中經常讀作pǔ或pù,如十里堡、白家堡等。——譯者注(83)首先,城鎮里的每個住戶都是這塊封地上的封建領主的租戶,並各自在租金和兵役方面對其負責,但後來許多城鎮形成了自治城市,開始代表市民向其封建領主負責。正是這些城鎮以自治城市開始行事之後,才成為政治制度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84)該詞源自古日耳曼語「hansa」,意為「同盟」或「聯盟」。

(85)在11世紀,米蘭大主教阿里伯特(Heribert/Aribert)發明了該城的旗幟,由一根柱子支起的十字架,並在戰車上升起,因此稱為carroccio(插有軍旗的戰車)。戰車由四軛牛牽引,模仿古代的約櫃方舟(ArkoftheIsraelites/ArkoftheCovenant),是軍隊在戰場上的集結地。許多其他城鎮效仿米蘭,因而,意大利的城鎮在「其所珍視的一切標誌和象徵」的旗幟下,向短暫卻輝煌的自由進發。

(86)皇帝保留向城鎮派遣代表以及當其有機會訪問意大利時為其軍隊提供食物、飼料和住宿的權利。

(87)這些名稱源自於德語,最後成為了各派的稱呼。籠統地講,可以說吉伯林派代表入侵的日耳曼元素,並贊成封建貴族的社會制度,而歸爾甫派代表古羅馬人民並支持自由民主制度。

(88)Cantoxxi,7-19。

(89)比薩同樣位於利古里亞海岸,在熱那亞以南不遠處。1070年,兩個共和國海軍之間打響了第一場戰鬥。之後的兩個世紀里,作為競爭對手的兩座城市幾乎戰事不斷,最終導致了比薩勢力的徹底瓦解。跟熱那亞一樣,比薩現今也有許多建築遺跡,其中有著名的斜塔(LeaningTower),該塔在其商業繁榮時期就已巍然屹立。

(90)攸克辛海(EuxineSea)是黑海(BlackSea)的希臘語舊稱。——譯者注(91)佛羅倫薩(Florence),原譯翡冷翠(Firenze)。——譯者注(92)陶片放逐法(Ostracism)是在公元前5世紀,雅典民主制度下建立的一種保護民主制度不受破壞的政治制度。任何一位雅典公民,如經公民投票,認為其有成為僭主進而威脅民主的可能性,達到一定票數,便會被放逐出城邦10年。因投票時會將所投之人的名字刻在陶片之上,因而得名。——譯者注(93)該家族名聲最為顯赫的兩位是被稱為「民友與國父」的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de』Medici,1389—1464),以及他的孫子被授予「偉大的洛倫佐」稱號的洛倫佐(Lorenzo,1448—1492)。

(94)農奴制在城鎮先被廢除,並通過直接的行動和間接的影響,成為廢除鄉村農奴制的最大力量之一。

(95)「以任何形式參與到零售勾當中的人,可能會被認為其侮辱本族名譽的人控告到德高望重之人那裏;而如果他真的通過從事了這一不光彩的職業而玷污了父輩,那麼他應入獄一年並被禁止從事該行業。」——Laws,xi,919(Jowett』strans.)(《法律篇》,喬伊特譯)。亞里士多德也是如此,談到這個治理最好的國家時,他說:「市民……不應過勞工或商人的生活,因為此種生活卑賤且有損美德。」——Politics,vii,9(Jowett』strans.)(《政治學》,喬伊特譯)。

(96)近代工業制度明顯是中世紀城鎮的產物,就如近代歐洲貴族政治是中世紀封建城堡的產物一樣。當然,二者均被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的力量極度改良了。

(97)在英格蘭的郡縣鄉村地區,最先或幾乎最先形成了這一階層。然而在歐洲其他國家,直到晚些時候,農民階級才加入這一等級。

(98)在英格蘭,城鎮首先被要求派代表參加議會是在1265年(詳見第311條);法蘭西的第三等級代表同貴族和神職人員首次並肩而坐是在1302年(詳見第338條);在阿拉貢(Aragon)和卡斯蒂利亞的城鎮代表允許參加議會分別在1133年和1162年;德意志的自由城鎮代表在定期會議中獲得席位是在亨利七世統治時期(1308—1313)。

(99)教學專業化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義。「中世紀時期的人們開始將人類知識作為一個分支」,康帕亞(Compayré)說,「因而為近代科學鋪平了道路,值得尊敬。」中世紀大學里學院的數量並不固定,通常有四個:神學院(FacultyofTheology)、醫學院(FacultyofMedicine)、法學院(FacultyofLaw)和人文學院(FacultyofArts)或哲學院(FacultyofPhilosophy)。文科課程包括現今的文理課程,為其進入其他三個專業課程的學習做準備,但大多數學生只是到此就打住了。

(100)因此,在1229年,教廷成立了圖盧茲大學(UniversityofToulouse)以打擊阿爾比派異端;1158年,腓特烈·巴巴羅薩授予所有學生,特別是「神學和神法專業學生」,各種特權,確信無疑法學家們可以維護君權;1349年,在大瘟疫肆虐之後,佛羅倫薩建立了一所大學目的是填補人口不足。

(101)有些專家否認薩萊諾大學是大學,但它確實是大學,但只是沒有長期保持獨立存在,而成為1231年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學的醫學系。

(102)在上述情況中至少有兩例,推動力主要源於想要把現有的學校建設成為真正的大學並賦予其強大的特性;一位是博學的法學家伊納留(Irnerius,1070—1138),給博洛尼亞大學帶來了最早的聲望;還有偉大的哲學家阿伯拉爾,在其推動下產生了後來的巴黎大學。非洲人康斯坦丁(Constantine,卒於1087),與薩萊諾大學的早期歷史緊密相關,是一位傳奇人物。

(103)Rashdall,TheUniversitiesofEuropeintheMiddleAges(《中世紀的歐洲大學》,拉斯達爾著),vol.i,p.153。

(104)大學社團在南北方大學之間有着巨大差異。因此,在博洛尼亞大學的老師或教授被排除在協會之外,而在巴黎大學的教職員工卻是協會的管理人員。因此,出現了兩類大學:由學生團體掌控的所謂學生大學,與教工負責管理的教師大學。此處有必要指出「university/universitas(大學)」一詞本意就是指任何種類的社團,可以是商人或手工業行會,也可以是教師或學生的同鄉會。

(105)克羅狄斯·托勒密(ClaudiusPtolemy/Ptolemaeus,約100—170)是一位希臘-羅馬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占星家兼詩人。其著述《天文學大成》(Almagest)中豐富和完善了「地心說」;另著有《地理學指南》(Geography)、《天文集》(Tetrabiblos)和《光學》(Optics)等。——譯者注(106)在博洛尼亞大學,解剖學的學習最為先進,每名學生每年都會見習一次解剖。

(107)正是這種大學的貧窮才使得一些不滿的學生或教師很容易移居或退出,此種情況變得極為常見。如果他們覺得自己在當地受了委屈,什麼都阻止不了他們從一個城市逃往另一個城市,而幾所年輕大學便起源於此種遷徙。

(108)聖安瑟倫開啟了唯名論者(Nominalists)和實在論者(Realists)之間的學術大論爭,在中世紀的學校里從未完全停止。這場辯論以一種新的形式延續了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觀點學說的批判。關於這次漫長論爭的記述,定需檢索和閱讀哲學文獻。

(109)在這些阿拉伯哲學家和醫學家中,最著名的是東方的阿維森納(980—1038)和西方的阿威羅伊(卒於1198年),後者被但丁譽為「偉大的註釋家」(Inferno《地獄》,cantoiv);而猶太學者和哲學家中則以摩西·邁蒙尼德(MosesMaimonides,1135—1204)為代表。

(110)另一位僅次於上述經院大學者的是波那文都(Bonaventura,1221—1274),被賦予「六翼天使博士」(SeraphicDoctor)頭銜。他是方濟各會修士,並且與其說是經院哲學家還不如說是神秘主義者。

(111)這並非對這種方法的首次嘗試。在12世紀,倫巴第的彼得(PeterofLombard,卒於1164年)寫了著名的《格言四書》(FourBooksofSentences),這為其贏得了「格言大師」(MasterofSentences)的稱號。這部著作是早期教父及博士著作中短篇語錄的合集,在某種程度上為阿奎納的《神學大全》奠定了基礎,是一本寫過的最流行的教材,在學校作為神學手冊使用了300多年。

(112)教皇利奧十三世(PopeLeoXIII,1878—1903),本書修訂再版時間為1902年,此時該教皇仍在位。——譯者注(113)轉引自Erdmann,HistoryofPhilosophy(《哲學史》,埃德曼著),vol.i,§212,9。

(114)近代演繹科學原理即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提出的歸納法(Inductivism),是從觀察和實驗的事實材料出發,通過排除法來發現周圍現實的各種現象間的因果關係的一種推理方法。——譯者注(115)AHistoryoftheWarfareofSciencewithTheologyinChristendom(《基督教世界科學與神學論戰史》),vol.i,p.386。

(116)然而,有些人將「最後的經院學者」這一稱謂賦予了德意志哲學家加布里埃爾·比爾(GabrielBiel,卒於1495年)。

(117)許多作者將這個術語應用於更狹義的情況下,專指古典藝術的復興;但這輕視了最重要的多面發展階段。文藝復興在本質上是一場智識運動。正是這一智識特性賦予了其在世界人類宗教、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118)巴爾赫(Balkh)為中亞古國巴克特里亞(Bactria/Tokharistan)的都城巴克特拉(Bactra),中國史書稱該國為大夏。現位於阿富汗北部巴爾赫省會馬扎里沙里夫(Mazar-i-Sharif)附近。——譯者注(119)民族語言文學(vernacularliterature)即用平民百姓能看得懂的語言寫成的文學作品,在歐洲專指非拉丁語文學。歐洲早期的民族語言文學包括愛爾蘭文學、威爾斯文學、盎格魯-撒克遜文學、哥特文學等。——譯者注(120)吟遊詩人、游吟詩人、行吟詩人、吟唱詩人,均指遊走於各地吟唱詩歌的詩人或歌手。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有不同的稱呼,如「Troubadour」、「Trouveur」、「Minnesinger」、「scald」、「bard」、「gleeman」等。——譯者注(121)蓋烏斯·梅塞納斯(GaiusCilniusMaecenas,公元前68—8),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Octavian)的謀臣,是奧古斯都時期詩人(Augustanpoets)的重要贊助人。他的名字成為富裕、慷慨、開明的文學藝術贊助者的代名詞。——譯者注(122)Inferno(《地獄》),i,85-87。

(123)阿提卡的都城(Atticcapital)就是雅典(Athens),現今希臘(Greece)的首都。阿提卡(Attica)為當時的行政區劃,比現今的阿提卡區略小。——譯者注(124)Voigt,DieWiederbelcbungdesclassischenAlterthums(《古代經典的復活》,福格特著),3ded.,vol.i,p.22。

(125)Voigt,DieWiederbelcbungdesclassischenAlterthums(《古代經典的復活》,福格特著),3ded.,vol.i,p.80。

(126)乍一想,此主題似乎與人文主義運動毫不相關,似乎更近於藝術復興;但相較而言,它真的同此時討論的文藝復興階段密切相關,因為古代遺跡吸引彼特拉克的既非工藝又非美學,而是純粹的歷史情感。

(127)布魯內萊斯基(Brunelleschi)和多納泰羅(Donatello)為了研究古代遺跡,在15世紀初到訪羅馬之事被誤解便是最好的例證。那時羅馬人不管在藝術方面還是在情感方面,對古城的遺跡都毫無感受可言。在被告知這些藝術家滿腔熱情地檢測古都檐壁的殘片,並雇傭勞力挖開古建築的地基時,瓦薩里(Vasari)補充道:「流言在羅馬傳開,藝術家被稱為尋寶者,……人們認為他們是為了發現寶藏而研究探地術的人。」藝術家對這片遺跡還抱有其他目的對羅馬本地人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

(128)彼特拉克還代表着近代精神的其他方面和品質,但是無法一一敘及。但他對自然的動人浪漫感情,必須再多說幾句。其著作中最為著名的一篇作品是描述他登上阿維尼翁附近的馮杜山(MountVentoux)巔時有感於它的美景而作。這是世界上的新事物,即近代登山的起始。這在古代極為罕見,而在中世紀顯然不存在,即便但丁也是每每談山色變。沒有什麼比對自然寬廣博大的新情懷更能區分近代人和中世紀人的了。——Burckhardt,TheCivilizationoftheRenaissanceinItaly(《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p.177。

(129)「若真如此,除了自然界的隱蔽力量之外,沒有任何事物不是起源於希臘的了,因而認為希臘老師赫里索洛拉斯同其佛羅倫薩學生的接觸點是文明史上決定性的時刻也便合情合理。」——Symonds,TheRevivalofLearning(《學術的復興》,西蒙茲著),p.113。

(130)這些損毀主要因為書寫材料的稀缺,導致中世紀抄寫員抹去舊羊皮紙上的原始文本,從而可以二次利用。這樣一來,許多古典作家的作品就被損毀了。然而,有些早期文本並沒有被完全擦除,因此通過化學試劑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復。但人文主義者對這種重寫本的價值一無所知,因此沒有搜尋此類文稿。

(131)美第奇圖書館(MediceanLibrary)又名美第奇勞倫齊阿納圖書館,位於意大利佛羅倫薩,藏書有寫本11000多冊,早期印刷書籍4500多冊。由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位教皇克萊門特七世(ClementVII)出資興建,由米開朗基羅設計,是風格主義(Mannerism)的代表,於1571年對外開放。——譯者注(132)佛羅倫薩柏拉圖學會(PlatonicAcademyatFlorence),又稱佛羅倫薩新柏拉圖學園(NeoplatonicFlorentineAcademy),格彌斯托士·卜列東(GemistusPletho)在佛羅倫薩大會議上提出重新引入柏拉圖思想,進而成立了這一組織,由馬爾西利奧·費奇諾(MarsilioFicino)領導,美第奇家族從科西莫·德·美第奇資助至洛倫佐離世。——譯者注(133)一些荷蘭作家聲稱這項發明的榮譽屬於哈勒姆的科斯特(CosterofHaarlem),但除了不可信的傳說之外,卻沒有任何其他佐證。應該指出的是,這項發明的實質並非在於活字可以自由移動,而是其在模具中進行澆鑄,因而大小完全相同,可以隨意組合或重組,並不會不整齊或者散亂無章。最近丁韙良博士(Dr.Martin)的著作《漢學菁華》(TheLoreofCathay)中記述(第27頁)印刷術為中國人發明,令人耳目一新,此處全段摘錄如下:「(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700年,此項技藝便已經在中國採用了,但卻並非像他和福斯特一樣秘密使用,而是一個極為流行的產業。這項技術的誕生非同凡響。一位暴君決心剷除儒家思想,於是焚燒了聖賢之書,但書籍部分通過記憶部分通過藏於屋牆之內的殘本恢復了。唐太宗(EmperorTaiTsung,627)決心讓神聖的遺產不再毀於火患,因此將書籍內容刻於石頭之上。170塊花崗岩上面刻着13種經典著作的文本,石碑現今猶存於西安府(HsiAnFu),近代的仿刻立於北京國子監(ConfucianUniversityatPeking)。皇命刻石完成不久,通過碑拓的方式令所有學者皆可閱讀的想法應運而生,那就是印刷術。雖然千年已過,但這一技藝在中國並未發生太大變化。……雕版印刷術發明不久,便有人嘗試用活字印刷,但未能取代這種原始方法,中國人沒有幸運地發現被稱為『鉛字』的合金。」〔丁韙良(WilliamAlexanderParsonsMartin,1827—1916),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翻譯家。從道光三十年(1850)到寧波傳教到1916年在北京離世,共在華生活了66年。曾先後出任京師同文館、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創立北京崇實中學(現北京二十一中學),為首任校長。他將外國著作如《萬國公法》(ElementsofInternationalLaw)等翻譯成中文,並用英文寫作中國題材的作品如上述援引的《漢學菁華》(TheLoreofCathay)和晚年所著的《中國的覺醒》(TheAwakeningofChina)等。可能由於成書時期的歷史條件所限,上述註釋中所引內容幾處似有訛誤:(1)其中提到的石碑為唐石經,即「開成石經」,是唐代的十二經刻石,並非文中所述的十三經;(2)唐石經始刻於文宗太和七年(833),開成二年(837)完成,並非始於文中所述的唐太宗(627)年間;(3)唐石經石碑數量為114塊,並非上述的170塊。另外,唐石經原碑立於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內,宋時移至府學北墉,即今西安碑林。文中所述近代仿刻稱為「十三經刻石」,又稱乾隆石經,除仿刻了唐石經中的十二經外,補刻《孟子》,所刻十三經由蔣衡花費12年書寫而成,共刻石碑190座。——譯者注〕(134)這是當時意大利人表達其對粗魯的北方人的輕蔑稱呼。

(135)中世紀的建築逃脫了這一責難。其形態從未失去活力或發展與變化。中世紀時期,許多建築風格爭奇鬥豔。在意大利主要有五種形式:拜占庭、倫巴第、薩拉森、哥特和羅馬。文藝復興時期是羅馬式風格,其主要特點源自古羅馬建築,備受意大利建築師的青睞。在此種復古熱情的影響下,與半島上保存的遺跡一樣的羅馬式建築被更蓄意地精確再現。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享有盛譽的偉大建築師有:布魯內萊斯基(Brunelleschi,1377—1444),以羅馬萬神殿(Pantheon)為藍本,建造了世界上最大、最美穹頂之一的佛羅倫薩大教堂的穹頂;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LeoBattistaAlberti,1405—1472),設計了著名的里米尼聖弗朗西斯科大教堂(ChurchofSaintFrancis);布拉曼特(Bramante,1444—1514),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首席建築師;還有米開朗基羅(1475—1564),設計了聖彼得大教堂的雄偉穹頂,也是文藝復興建築的代表作。

(136)當時的希臘教會,在為聖人畫像時,不允許改變人物的傳統表情和姿態。

(137)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比雕塑更少地歸功於古代藝術,因為古典繪畫範例很少。因此,雖然古代藝術對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影響很大,但卻是間接影響。

(138)布魯內萊斯基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和尼古拉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有着同樣的關係。瓦薩里曾經評論他說:「我們可以斷言,上天將他派到人間就是為了給建築賦予新的精神。」

(139)以尼古拉·皮薩諾為首的意大利雕塑家中,以下特別值得注意:吉貝爾蒂(Ghiberti,1378—1455),其才華在被米開朗基羅稱之為天堂之門的佛羅倫薩聖若望洗禮堂(BaptisteryatFlorence/BattisterodiSanGiovanni)的著名青銅大門上顯露無遺;布魯內萊斯基(1377—1444)、多納泰羅(1386—1466)和米開朗基羅。

(140)本條目中的觀點源自西蒙茲在其著作《意大利文藝復興》(RenaissanceinItaly)的第三卷《美術》(TheFineArts)中所表達的觀點。

(141)列奧納多·達·芬奇多才多藝,是真正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寵兒,集畫家、雕塑家、建築師、詩人、音樂家和科學家於一身。

(142)米開朗基羅既是畫家,又是建築師與雕塑家。他是唯一一位可以同古希臘的偉大雕塑家比肩的近代雕塑家。他迫使雕塑做出不習慣做的事情——使用繪畫的情感語言,即他通過高超的技藝,為大理石注入了本必以繪畫表達的思想與情感。

(143)如果繼續列舉意大利的著名畫家,至少包括以下幾位:契馬布埃(約1240—1302)和喬托(1276—1337),為復興的先驅;弗拉·安傑利科(FraAngelico,1387—1455),科雷喬(Correggio,約1494—1534),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以及委羅內塞(約1530—1588),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

(144)在文藝復興的啟示下,人文主義者皮科·德拉·米蘭多拉(PicodellaMirandola)寫了一篇著名的論文,題為「人性的尊嚴與人類的偉大」(TheDignityofHumanNatureandtheGreatnessofMan)。

(145)在中世紀和近代之間的過渡時期里,人們的渴望與謎之恐懼很好地總結在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劇》(Dr.Faustus)里。西蒙茲說:「該傳說告訴我們,在復興前夕人們渴望什麼,而轉念想到過去的時候,又恐懼什麼。古人快樂的秘密和力量的源泉吸引着他們;但他們相信,只有通過靈魂的自毀才能找回失落的寶藏。誘惑如此巨大,以至於浮士德付出了代價。在吸收這個時代的所有知識后,為了自己靈性感受的渴求能夠得到滿足,控制世界的能力得到加強,以及對活力的厭倦得以撫慰,他把自己出賣給了魔鬼。他第一次使用這種以高昂代價換取的力量是讓盲人荷馬為其歌唱。安菲翁(Amphion)與靡菲斯特(Mephistopheles)一同演奏著豎琴。依照他的命令,亞歷山大及其軍團死而復生;海倫許配給他做了新娘。因此,浮士德隱喻著中世紀時期對精神的無能渴望:在無力的知識與荒謬的教條主義限制範圍內的強烈渴望、不安慾望與羈絆求知。」——Symonds,TheRevivalofLearning(《學術的復興》,西蒙茲著),p.53(ed.1888)。

(146)另一部作品《近代史》中將詳細講述所有領域中的人類活動與成就,屆時將追述由文藝復興所開啟的偉大時代的歷史發展進程。

(147)這一時期的某些絕佳作品是用拉丁語寫成,例如伊拉斯謨的《對話集》(ColloquiesbyErasmus)和莫爾的《烏托邦》(UtopiabyMore)。

(148)早期也有一些關於羅馬遺址的作品,有名的要數里恩佐(Rienzi)的《羅馬城及其輝煌》(DescriptionoftheCityofRomeanditsSplendor),但都不具備比昂多的科學性。

(149)這份文件之前也曾遭到過抨擊,但一般來說,這樣做的人並沒有足夠的古典學識以清楚地揭示其本質。然而,英格蘭學者雷金納德·皮科克主教(ReginaldPecock,約1390—1460)以紮實的知識和科學的調查方法對其發起了批評;但是皮科克卻不像瓦拉那樣有名,其批評的影響力不如後者。

(150)尼科洛·馬基雅維利(1469—1527)以極為清晰生動的風格寫成了《佛羅倫薩史》(HistoryofFlorence);弗蘭齊斯科·圭恰迪尼(1482—1540)寫了從1494年到1532年的《意大利史》(HistoryofItaly)。

(151)RobinsonandRolfe』sPetrarch:TheFirstModernScholarandManofLetters(《彼特拉克:第一個近代學者文人》,羅賓森、羅爾夫著),p.401。

(152)金雀花王朝的名字源自於其家族早期成員所採用的獨特徽章——金雀花(plantedegenêt)。以下是其家族中的歷代君主:亨利二世(HenryII)1154—1189蘭開斯特王朝(HOUSEOFLANCASTER)理查一世(RichardI)1189—1199亨利四世(HenryIV)1399—1413約翰王(John)1199—1216亨利五世(HenryV)1413—1422亨利三世(HenryIII)1216—1272亨利六世(HenryVI)1422—1461愛德華一世(EdwardI)1272—1307約克王朝(HOUSEOFYORK)愛德華二世(EdwardII)1307—1327愛德華四世(EdwardIV)1461—1483愛德華三世(EdwardIII)1327—1377愛德華五世(EdwardV)1483(153)此標題為譯者所加。——譯者注(154)免役稅(scutage)是在個人兵役減免時需要支付的金錢。

(155)約翰的繼任者亨利三世也遵從本條款中關於稅賦的規定,直到《大憲章》簽署約100年後,只能通過議會向人民徵稅的大原則才得以完全建立。

(156)AdamsandStephens,SelectDocumentsofEnglishConstitutionalHistory(《英國憲政史文獻選》,亞當斯、史蒂芬斯著)。

(157)1254年,每個郡縣有四位騎士作為代表參加大議會,而1261年是每個郡縣三位騎士。

(158)起初市民只能參與討論稅賦相關的問題,但逐漸開始獲得討論議會中所有事務的權力。議會下院的首次會議很有可能是同上議院議員一起在威斯敏斯特大廳(WestminsterHall)召開,只是他們單獨計票。但很快,他們便在一個單獨的房間里開會了。

(159)100多年後的1400年,民族英雄歐文·格倫道爾(OwenGlendower)領導了另一次起義,也被殘酷鎮壓了。

(160)雅各(Jacob)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先祖。《聖經·創世記》中記載雅各為躲避其兄以掃(Esau)的怒氣,前往哈蘭(Haran),途徑路斯(Luz)一地天色已暮,遂枕石而睡,夢見天梯,上帝重申了與其祖先的誓約,將其所卧之地賜予他和他的後人。雅各醒來便立所枕之石為柱,獻祭於上帝,並命名此地為伯特利(Bethel),意為上帝之屋(HouseofGod)。——譯者注(161)據說關於這塊石頭曾有這樣一個傳說:「命運不疏,無論此石現於何處,蘇格蘭人均應冕其王土。」當蘇格蘭的詹姆斯六世(JamesVI)成為英格蘭的詹姆斯一世之時,這一預言應驗了。「預言是否真的刻在了石頭之上令人懷疑,儘管似乎有此暗示,而可能就刻在其下側的明顯凹槽里;但早在14世紀就已經被傳播並相信的這一事實確認無疑。」——DeanStanley,HistoricalMemorialsofWestminsterAbbey(《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歷史紀念物》,斯坦利教長著)。

(162)在1297年的斯特林橋戰役(BattleofStirling)中取得了顯著的勝利。

(163)其為前面提及的羅伯特·布魯斯之孫。

(164)1307年,愛德華一世在征討蘇格蘭的途中去世。他是英格蘭國王中最有能力且最受愛戴的國王之一。他改善了國家的法律,並在司法、行政方面取得了巨大而有益的改變,因而贏得了「英格蘭的查士丁尼」的稱號。

(165)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War)是以古希臘雅典(Athens)為首的提洛同盟(DelianLeague)與以斯巴達(Sparta)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PeloponnesianLeague)之間進行的一場戰爭。歷史學家常把這一戰爭劃分為三個階段,從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404年,期間幾度停戰,戰爭以雅典一方戰敗而告終。古希臘從此由盛轉衰。——譯者注(166)美男子腓力(PhiliptheFair)即腓力四世(PhilipIV),在位時間為1285年—1314年。——譯者注(167)在這一災難可怕侵襲帶來的恐懼和鼓動之下,宗教懺悔者們想用不同尋常的苦行轉移對天堂的憤怒,他們列隊行進,鞭撻周身,因而被稱為自笞者(flagellants)。此種宗教狂熱在德意志的表現最為突出。

(168)近代數據預計此次戰役的雙方軍力為,英格蘭6000至9000人,法蘭西12000至36000人。——譯者注(169)據說他就是為了獲得王位而在倫敦塔內謀殺了他的兩個侄子(1483)的理查。

(170)AdamsandStephens,SelectDocumentsofEnglishConstitutionalHistory(《英國憲政史文獻選》,亞當斯、史蒂芬斯著),p.128。

(171)本條目內引號中的內容是喬叟作品的原文,譯文出處:《坎特伯雷故事集》,黃杲炘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7,pp.4,6,7,8,16,26,29。——譯者注(172)關於盎格魯-撒克遜和威克里夫之前的《聖經》節本英譯情況,詳見第326頁。

(173)1474年印刷出版的這本《國際象棋對局與招法》(TheGameandPlayeoftheChesse),曾一度被認為是英文的第一本印刷書籍,但現今普遍認為,拉烏爾弗爾(RaoulLefèvre)所著的《特洛伊史回顧》(RecuyelloftheHistoryesofTroye)被卡克斯頓翻譯成英文,並在1473或1474年印刷出版,早於文中所述《國際象棋對局與招法》,因此,《特洛伊史回顧》才是第一本印刷出版的英文書籍,該書現存18本。——譯者注(174)卡佩王朝諸王表(直系):(175)完全在腓力的影響下,首位阿維尼翁教皇克萊門特五世於1312年正式取締了聖殿騎士團。

(176)中世紀瓦盧瓦王朝國王的名字見下表:(177)在這段混亂的時期內,許多封地被國王非法佔有,另一些被國王合理剝奪。國王還通過購買不屬於國王的封地進一步擴大皇家領地。因此,1349年,維埃納伯爵亨伯特二世(HumbertII,countofVienne)將羅訥河下游的重要省份多菲內(Dauphine)以12萬弗羅林金幣的價格賣給了腓力六世。成交的條件之一就是法蘭西國王的長子的名號應為多芬(Dauphin),此後便成為法蘭西王儲的稱呼了。

(178)羅馬神話傳說中的尤利西斯,即為希臘神話傳說中的奧德修斯(Odysseus)。特洛伊戰爭中,奧德修斯獻木馬計,使得希臘軍隊裏應外合,一舉攻入特洛伊城,破解了十年困局。他英勇善戰、足智多謀,但後來的作品經常將其描繪成一個虛偽、狡詐之人。——譯者注(179)Langued』Oc(歐西坦語)和Langued』Oil(奧依語)這兩個術語源自其各自使用「是」這個詞時的差異,在南部語言中為「oc」,而北部為「oil」。

(180)Troubadours(行吟詩人)源自普羅旺斯語「trobar」,意為去發現、去創造。北方的詩人被稱為Trouveurs(行吟詩人),源自法語trouver,與trobar同意。

(181)杜蘭德爾(Durandal/Durendal)相傳為歐洲三大聖劍之一,由隱身鐵匠韋蘭(WaylandtheSmith)所鑄,為史上首位聖騎士(Paladin)羅蘭的佩劍。相傳另外兩把聖劍分別為查理大帝的佩劍咎瓦尤斯(Joyeuse)和丹麥王子奧吉爾(OgiertheDane)的佩劍卡提那(Curtana),均出自《羅蘭之歌》。魔角即為羅蘭的號角奧利凡特(Olifant),為另一聖物。——譯者注(182)在傅華薩之前,白話歷史寫作領域最值得稱道的是維爾阿杜安(Villehardouin,約1160—1213),所著編年史名為《征服君士坦丁堡》(TheConquestofConstantinople),是法蘭西散文的最早樣本;儒安維爾(Joinville,1224—1319),寫下了有趣的《聖路易傳》(LifeofSt.Louis)。傅華薩之後的一個世紀里,菲利普·德·科米納(PhilippedeCommines,約1447—1511)的《回憶錄》(Memoirs),除了記錄當時詳盡的歷史之外,還難得地洞察了狡猾的路易十一世的生平與性格。

(183)此標題為譯者所加。——譯者注(184)箭毒木(upastree)即為見血封喉(Antiaristoxicaria),是一種劇毒植物,其乳白色的汁液含有劇毒,人畜傷口一旦接觸,即刻導致心臟停搏,血管封閉,血液凝固,從而窒息死亡。對此,西雙版納民間有「七上八下九倒地」的說法,也就是說,中毒后如遇上坡走七步、下坡則八步、平地則九步后,即倒地死亡。此處比喻種下惡果。——譯者注(185)哥倫布(ChristopherColumbus,約1451—1506)所發現的新大陸(NewWorld)即為美洲,但哥倫布至死都以為自己到達了東方的印度。后經探險家阿美利哥·維斯普西(AmerigoVespucci,1454—1512)考察確定並非亞洲東端,后馬丁·瓦爾德塞彌勒(MartinWaldseemüller,約1470—1520)在出版的地圖中首次將此地以阿美利哥之名命名為阿美利加洲(America)。因哥倫布的探險為西班牙資助,所以從北美到加勒比再到南美,起初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譯者注(186)葡萄牙在十字軍時期已經初見端倪(詳見第215條),未能成為半島君主制度的一部分,但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公國。12世紀升格為王國。其歷史的主要事件是葡萄牙航海者在15世紀發現了非洲西海岸。這一切的精神支持都來源於著名的航海家亨利王子(PrinceHenrytheNavigator,1394—1460)。這些遠洋探險將會在下一本書《近代史》的開篇中講述。

(187)卡斯蒂利亞語(Castilian/castellano)通常作為西班牙語的統稱。有時也指中世紀時期使用的古西班牙語,即為近代西班牙語的前身。——譯者注(188)意思可能是「大人」(lord)。

(189)主人公熙德的原型為卡斯蒂利亞貴族、華倫西亞(Valencia)的征服者、西班牙民族英雄羅德里戈·迪亞茲·德·維瓦爾(RodrigoDíazdeVivar,1043–1099)。——譯者注(190)此標題為譯者所加。——譯者注(191)諾曼冒險家在11世紀後半葉奠定了西西里王國的基礎(詳見第162條),因為它包含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島,因此它有時被稱為那不勒斯王國,或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王國(KingdomofNaplesandSicily),或者兩西西里王國(KingdomoftheTwoSicilies)。諾曼國王世繫結束於1189年。霍亨斯陶芬家族執掌王國至1265年,當其最後一位不幸的合法繼任者康拉丁(Conradin)被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的兄弟安茹的查理一世斬首之後,教皇將該地賜予了後者(1268)。查理的暴虐統治激起了島上居民的反抗,導致了1282年被稱為「西西里晚禱」(SicilianVespers)的大屠殺。所有遭人憎恨的法蘭西人要麼被殺死,要麼被驅逐出島。安茹家族保有那不勒斯,但西西里島在這個時候劃歸阿拉貢國王統治(1283)。這些革命將包括西班牙、法蘭西和德意志在內的國家拖入了無休止的紛爭與戰亂的泥潭。

(192)選帝侯的主張自然而然引起其他德意志機構成員的爭議。為了一勞永逸,盧森堡皇帝查理四世(1347—1378),首先實行定期會議制度,以其金璽發佈詔書稱為「金璽詔書」(GoldenBull),確定七位選帝侯,其中三位來自教會,四位來自世俗,並開始實施,還明確界定了選舉團的地位和特權。該詔書作為德意志憲法的基本法條一直持續到1806年帝國瓦解。它大大提高了七大選帝侯的地位和權力,同時相應地削弱了君權。

(193)第三議團(ThirdCollege)即由帝國城市代表組成的帝國議會政團,另外兩個分別是由選帝侯組成的選帝侯議團(ElectoralCollege)和由神職人員及貴族組成的貴族議團(Princes'College)。——譯者注(194)瑞士的哈布斯堡城堡是其家族所謂的搖籃。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伯爵(CountRudolph)被選為皇帝。不久之後,他將奧地利作為自己家族的封地收歸國有,因此,家族獲得了奧地利家族這一新頭銜。

(195)森帕赫戰役不久后的1388年,此時被稱為聯邦(Eidgenossen/Confederates)的瑞士在奈福爾斯(N?fels)贏得了對奧地利家族的另一場勝利,為聯盟日益提升的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

(196)最令人髮指的就是胡斯在定罪之前對他的監禁和嚴刑逼供;因為這完全違反了皇帝西吉斯孟(Sigismund)授予他的安全證,而他正是依此證來參加宗教會議的。

(197)只有一個例外:洛林家族弗朗茨一世(FrancisIofLorraine,1747—1765),作為哈布斯堡女王瑪麗婭·特蕾莎(MariaTheresa)的丈夫被選為皇帝。

(198)兩個世紀之前的1143年,著名的阿伯拉爾的弟子布雷西亞的阿諾德(ArnoldofBrescia)領導了羅馬的一次革命,被認為是里恩佐發起運動的前兆。然而,12世紀革命缺乏后一場革命所特有的民族愛國主義;在中世紀時期以十足的活力來表達自己的民族情感仍為時尚早。阿諾德的目標是:(1)剝奪神職人員的所有財產和所有世俗權力;(2)剝奪教皇的世俗權力,使羅馬成為一個自治區,僅服從於皇帝的宗主權;(3)恢復羅馬作為帝國中心的原有地位,成為世界的主人。運動以失敗而告終;1155年,阿諾德被火刑燒死,骨灰拋入台伯河,這樣一來,人們就不能收集起來作為聖物了。

(199)米蘭在強大的維斯康蒂家族(Visconti)手中。家族最後一位統治者於1447年離世,1450年弗朗切斯科·斯福爾扎(FrancescoSforza)繼掌權力,並成為著名的斯福爾扎家族的創始人。

(200)塞米勒米斯(Semiramis),傳說中的亞述女王,據說重建了古巴比倫城(Babylon)。其歷史原型是新亞述帝國(Neo-AssyrianEmpire)國王沙姆希-阿達德五世(Shamshi-AdadV)之妻薩穆-拉瑪特(Shammuramat)。——譯者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全6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全6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五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中世紀

%